![]() |
![]() |
|
高氏世系(载《高姓全史》) |
高氏世系
(高路加《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1997)“高氏世系”2008修订版)
说明:1、此表由高路加直接根据《世本》、《春秋左传集解》、《史记8226;齐太公世家》、《北齐书》、《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8226;原系图》、国图《维扬裕民洲高氏族谱》等史料经过考证制定。
2.其中明二至履寿世系由王千里查阅哈师大《维扬谱》后提供。
3.“、”表示亲兄弟。“;”表示非亲兄弟。
2006年6月12日修订,2008年6月12日定稿
关于《高氏世系》的重要说明
我制订于1996年,公开发表于1997年,修订于2006年的《高氏世系》,和其他一些材料有若干不同之处。现予以说明。
1.某些作品例如侵权之作《中华姓氏谱·高》里在高倾子之后列入子成、子工、子车。这是误会。据《春秋左传集解》,子成(名固)、子工(名铸)均为齐顷公无野之子,而非高倾子之子。子车(名捷)则是齐顷公之孙。拙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1997)22页交代得很清楚。
2.《春秋左传集解》只有高厚、高止(子容)。没有提子丽。先秦古籍《世本》八个版本中三个均作“厚生止”,也无一提子丽。《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8226;原系图》也把高止列为高厚之子;后来的《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把高止列为高厚之孙,高子丽之子。但不明出处。我在1997年的《高氏世系》里采用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的说法,但2006年修订的《高氏世系》里改为采用最早的姓氏著作《世本》和《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8226;原系图》的说法,即去掉子丽。
3.据《春秋左传集解》,高酀是敬仲(高傒)的曾孙或玄孙。《世本》作“倾子之孙酀”,说明高酀是敬仲(高傒)玄孙。我根据高酀和高竖(7世)同时活动的事实,把他列为高傒的玄孙(5世)而不是曾孙(4世)(见拙著22页)。如果增加子丽,高竖就成了8世,和高酀(4或5世)相差太远,于情理不合。这也是去掉高子丽的又一理由。据《左传》,高厚、高止参与朝政仅相差13年,也说明年龄相差不会隔一代。这是去掉子丽的第三条理由。
4.《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8226;原系图》里,“彄”和“臧”是父子。我采用此说。侵权之作《中华姓氏谱·高》误把“彄臧”当做一个人,列为高石之父,造成以讹传讹。该侵权之作除把“彄臧”当做一个人外,基本照抄《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的《高氏世系》,因此也有子丽,由于销量甚大而被广泛传抄。
5.在我的1997年版《高氏世系》里,缺少高洪上一代的高晖。2006年修订版据《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8226;原系图》补上。但由于又去掉“子丽”,故高洪为高傒25世孙不变。
6.在《高氏世系》里,是父子关系还是只是辈分关系,要注意区分开,不要混淆。
7、我认为从炎帝至姜太公的世系并无确切史料记载,只是传说,且分歧严重;并认为炎帝至姜高(公子高)、姜癸受的世系属于“姜姓学”的范围,作为“高姓学”,世系应从高傒算起。
希望今后以我2006年发布于高氏家谱网论坛、于2008年定稿的《高氏世系》修订版为准。这是本人直接根据原始材料经过仔细考证建立起的一个体系。如发现新材料,再予以修订或补充。
高路加
2008年6月12日
补充说明:
1、多数族谱称高柴为高傒10世孙。也有为9世、11世的。已无法确考。
2、酀至柴根据《萧山谱》,刚好柴为10世。
3、竖至洪完全根据《萧山谱》。
4、洪至褒定为4代是根据《新唐书》。
希望按此表统一。
由于条件所限,今天只能综合各种史料、族谱制定相对合理的世系表。完全无争议是做不到的。
流传到今天的任何史料和族谱都很难肯定是绝对准确的。只能参考。
《高氏世系》由我于1996年制定,2008年修改。由于各地流传的版本有细微变异,特重新公布。希望引起各地宗亲的注意。谢谢! 高路加2009-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