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秋,宋元恺奉孙中山命由日返陕活动,在西安组织乐群学社,系中华革命党秘密机关,高又明积极參于其事。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爆发,靖国军兴,于右任任总司令,高又明任靖国军总部军械处处长、兼胡景翼部(第四路)军械处处长等职,戎马倥偬,历尽艰辛,为靖国军筹备军火、药品等。胡景翼被陈树藩囚禁于西安时,高又明为救胡奔走斡旋。民国十一年(1922)秋,陕西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接受冯玉祥改编,随冯部离陕,高又明历任国民二军军械处处长、兵工局局长等职。1924年10月,胡景翼与冯玉祥、孙岳发动北京政变,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1925年初,熊克武派旦懋辛与胡景翼会商进攻武汉,响应南方革命军,高又明均佐其事,为胡景翼的得力助手。 |
1925年3月12 日,孙中山病逝北京。不久,胡景翼亦病逝。高又明眼见国事日非,遂离河南赴北平,后辗转回陕,定居西安。杨虎城主陕时,被聘为参议。 |
"九一八"事变前后,激于爱国热情,高又明先后与友人窦荫三、寇遐、南汉宸、杜斌丞、韩望尘等人集资创办"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国货公司"等,独资创办"广济大药房"。希图发展民族工、商、文化事业。"集成三酸厂"于1933年投产,对西北地区的火柴、制革、印染、造纸等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抗日战争期间,高又明支持他女儿高杰(莲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高杰于1937年奔赴延安。高又明还长期帮助中共地下党员樊仲黎在西安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资助樊创办的进步刊物《沙河》杂志。对辛亥革命老友柏惠民、李仲三、师子敬、景梅九等人在晚年生活上给于资助,资助辛亥革命烈士高季维之子高鸿出国留学成材(高鸿现为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终身教授)。 |
1947年,中国同盟会纪念会颁发中国同盟会纪念会证明书,高又明为盟陕字第二号。 |
高又明晚年深感"为昔日亡友同志计,为革命史征计,必须分神写出"其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撰写了《如是我见我知录》,是研究同盟会在陕西早期辛亥革命活动的重要史料。
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致书高又明,约其联系在陕西的同盟会员迎接解放。1949年底,高又明终因积劳成疾,终年卧床,于1951年5月22日病逝。 高又明性沉静,有巧思,善收藏,精鉴赏,保存了不少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献史料及收藏了不少散落于民间的清宫文物珍品,其遗孀张彩珍女士于1960年先后两次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捐赠昌黎文集、明朝龙泉高足碗、傅山草书立轴等珍贵文物共计十六件。
本栏撰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宗教研究所 张应超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