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高氏资料[转] |
高姓是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尤盛于渤海湾、江苏和东北地区。高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21,即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高的人至少有12个,总人口大约在1 45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高姓历代名人476名,占名人总数的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六位;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5,排在第十九位;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 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三十六位。 高姓家族历史十分古老。名人辈出,名载史册者数不胜数。在中国历史上,单单高姓称帝称王者就有14人,曾建立北齐、北燕、燕、荆南等政权。主要名人有:战国时郑国大夫高渠弥、高克,东汉学者高诱,南北朝北魏大臣高允、东魏丞相高欢、北齐国主高洋,隋朝宰相高熲,唐朝名将高骈、高仙芝、诗人高适,五代荆南国君高从海,北宋大将高怀德,南宋词人高观国、造船家高宣,元朝戏曲作家高文秀、高则诚,明朝大臣高拱、诗人高(木秉)、戏曲作家高濂、农民军领袖高迎祥,清朝书画收藏家高士奇、画家高其佩、高凤翰、高翔、文学家高鹗,近代天文学家高鲁、画家高剑父,当代病毒学家高尚荫、有机化学家高怡生、高振衡、地质学家高振西、电工专家高景德、自动控制专家高为炳。 高姓的起源与演变 高姓的起源主要由三大支:高夷氏族、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高夷族。相传黄帝时代已有高姓,高元为黄帝之臣,发明了房屋,为此而姓高。相传同时代的高阳氏颛顼帝和高辛氏帝喾之后裔中也有高姓,但是4000多年前的这段高姓渊源无稽可查。在夏商时期,活跃在鲁豫大地上一支以鹄为图腾的高夷氏族,鹄就是白天鹅,高夷属于东夷族。东夷族的先祖是高辛氏帝喾,因此,高夷或许直接出自高辛氏。高夷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随东夷族入主中原而向西、向南迁移,到商朝时期,高夷已经进入了河南北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高夷位于周朝的东面,为周的属国,史称高句骊,也是后来东北的高句丽。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处于冀北至辽东一带。这支高姓至少已有4 000年的历史。这支高姓到唐朝以后,主要向西北迁移,其中一部向东北,再而进入朝鲜。 第二支源自姜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姜太公为齐王,太公六世孙食邑於高,此为高夷曾居住过的地方,古址在今山东禹城,称公子高。公子高之孙高俣为齐国大臣,在齐桓公称霸中立有大功,成为高姓历史上的名人。其后裔是高姓群体中最重要的一支,高俣成为当代渤海高氏的始祖。齐国还有一支姜姓高氏,是齐桓公后裔公子祁之后,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以祖父的字为氏。姜姓高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基因流入高姓群体的事件在汉朝时已经发生,重要的有汉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之后;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均改为高姓;清时满洲八旗姓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集体改姓高。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高姓。 历史上高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